內容來自hexun新聞

發泡餐具解禁之爭就學貸款率利試算

不管是制定發泡餐具的產品標準還是回收體系,重在監管,使得生產廠傢規模化,生產渠道正規化。如果對產業鏈監管不力,制定再好的標準和體系都是空談。◎文/CBF記者 吳敏2013年2月26日,國傢發改委發佈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局部調整,將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淘汰產品目錄中刪除,並於今年5月1日正式生效,這意味著發泡塑料餐具生產解禁。一時間輿論嘩然,各方質疑聲不斷。發泡塑料餐具究竟是“有毒”還是“無毒”?重回市場後如何控制原材料質量,會不會帶來又一次“白色污染”?有無科學的行業準入標準、有效的行業監管和回收利用制度?緣何解禁回溯到問題的起源,1986年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開始在中國鐵路上使用,但由於在90年代造成大量“白色污染”,便在鐵路、航運客船和旅遊船上禁止使用;到1999年1月,原國傢經貿委發文要求在2000年底以前在全國范圍內淘汰;2013年5月1日發泡塑料餐具正式解禁,重回市場,其間已有14年。“白色污染”和高溫使用不當易產生有毒物質,是發泡餐具14年前被禁的主要原因。而今年3月底,國傢發改委解釋瞭解禁的五大原因:發泡塑料餐具符合國傢食品包裝用具相關標準;使用後可以回收再利用;許多國傢和地區一直使用;可節約石油資源;隨手丟棄垃圾的行為已大幅減少,廢棄物回收體系逐步建立。對此,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表示,發泡餐具當時被禁的這兩個主要問題,即使解禁後也依然存在。如果回收體制不建立,發泡餐具會重新成為污染源,甚至有加劇的可能。同時,如不給消費者進行科學普及,也照樣會出現高溫加熱等不當使用的現象,不是解禁就能解決的。反觀市場上,即使發泡餐具在明令禁止使用期間,依然有很多食品店在使用,尤其是居民區的小攤點。記者看到路邊的爆魚店、炒面鋪等依舊在用發泡餐盒裝食物,當被問及發泡餐盒已經禁止使用為何還在用時,攤點老板告訴記者,他們對這些規定並不是很瞭解,而且在這一條街上使用發泡餐盒的店面不在少數。當被問到為何不使用非發泡餐盒?“發泡餐盒便宜,小本買賣不值得用高檔餐盒,價格上劃不來”,店傢告訴記者。為何發泡餐具屢禁不止?“這說明市場對發泡餐具還是有巨大的需求,禁不瞭,不如解禁,然後嚴加監管。”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戴星翼告訴記者,中國有龐大的小吃市場,打的就是方便、價格便宜的招牌,若使用非發泡的塑料高檔餐盒,本身就增加瞭成本,不會被小吃市場認可的。據記者瞭解,發泡餐盒比非發泡餐盒價格低廉得多。有關媒體報道,相關業內人士已核算出不同材料餐具成本。目前市場上銷售一個聚丙烯餐盒(英文簡稱PP)價格在0.4元以上;而一個以聚苯乙烯為主要原料的發泡餐盒,原料成本僅7分錢,加上水、電、人工等其他成本,一個正規原料加工出來的發泡餐盒售價大概在0.12元。因此,即使明令禁止,發泡餐具憑借著低廉的成本依然占據著巨大的市場份額。據記者瞭解,目前國內仍有100多傢企業在明裡暗裡繼續生產著發泡餐具,每年大約有150億隻的銷售量。以最低1分錢利潤推算,每年發泡餐具將給生產企業至少帶來1.5億的巨額利潤。無疑,這巨大的利潤蛋糕使得近百傢地下發泡生產企業14年來一直進行偷摸生產、偷摸銷售。此外,董金獅表示,實際市場中發泡餐具大多是7~8分錢,而且都在盈利。就此,他認為唯一的理由就是企業使用的原料根本不是食品級的聚苯乙烯原料,而是毫無安全性可言的廢料,而且目前中國對發泡餐具的檢測標準《食品包裝用聚苯乙烯成型品衛生標準》是無法將廢塑料檢測出來的,因此很多企業就明目張膽地使用外購廢料進行生產。巨大的回收成本據記者調查,現在使用發泡餐具的多是一些小吃店、燒烤店、早點攤,而在大中型餐館一般都不會用發泡餐具,因為產品檔次不高。在一些早點鋪,記者註意到,他們給顧客裝早點的多是超薄塑料袋和白色發泡餐盒。“最主要的是,這種餐盒價格便宜”,一傢早點攤攤主說,他們使用的發泡餐盒多是有人直接送貨上門,打個電話就行。據瞭解,聚苯乙烯的特性是不耐熱,超過一定溫度會發生變形並釋放出有害的低分子物質。因此發泡餐具不能放入微波爐加熱,不能放入蒸屜中加熱,不能盛裝炒菜、熱湯等食物。“發泡餐具需要在一定的溫度下使用,如果嚴格按照要求正確使用,也不會影響健康。” 上海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金培華告訴記者。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路邊小店卻將其用來盛放剛出鍋的炒飯、炒面、饅頭、麻辣燙等滾燙的食物,這就存在一定的健康隱患。不僅如此,大量發泡塑料餐具使用之後如何回收處理,是一道無法回避的問題。這最終是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還是廠傢出錢、或是國傢來埋單?拾荒者是否會揀拾呢?記者專門詢問垃圾回收者,他們表示發泡餐盒不在他們的回收之列,一是,他們撿瞭不知道該賣給誰,發泡餐盒幾乎沒有人收;二是,這些餐盒需要很多的儲存空間安放;三是,即使有人要,也不值錢,得不償失;四是,發泡餐盒飯、菜混合一起,增加瞭回收的難度。從這幾個方面也可以看得出,發泡餐盒很難被回收。金培華告訴記者,“即使發泡餐具解禁,我們也不提倡使用,還是希望餐飲業更多使用環保型的可回收的非發泡餐盒,雖然價格上要比發泡餐盒貴一兩倍,但更利於今後的回收,也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記者瞭解到,目前中國的垃圾回收體系不健全,尤其是在沒有人願意分揀發泡餐盒的情況下,將其從垃圾中分揀出來花費的人力、財力都很大。此外,發泡餐具回收還面臨體積大難倉儲、運輸費用高、含油多不易清洗、清洗廢水處理困難、二次污染嚴重等一系列問題。如果回收問題得不到解決,那麼“白色污染”或將再次上演,最終公眾利益將受損。從專業角度來講,若需要重新啟動發泡塑料餐具回收工程,其成本則要大得多。董金獅表示,發泡餐具包括分揀清洗人工成本、運輸成本、廢水處理成本等在內,攤至每個餐具需要6分錢成本,而這部分錢由誰來承擔?“企業肯定不願意承擔,其餐具成本本身就幾分錢,如果將這6分錢攤入企業,每年將總共投入9億元來進行回收處理,企業將無利可圖。”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改性塑料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英俊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稱,目前在回收發泡塑料餐具技術方面較以前有很大的進步,可以利用“非溶劑型熱介質消泡減容技術”將回收後的餐具進行消泡回收,大大減少發泡塑料餐盒占地面積,方便運輸。但劉英俊又表示,這套消泡設備需要十幾萬,如果投入企業生產可能會更高。企業、市民仍在觀望國際食品包裝協會指出,全國生產非發泡塑料餐具並已取得生產許可證的正規企業有1400傢。而發泡餐具14年來盡管被禁,但國內一直在生產、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有87傢,近半數集中在廣東一帶,此外還有一些無名無姓無照的小作坊,總數可能有100傢左右。目前,發泡餐具的市場非常混亂,戴星翼解釋道,一是,生產廠傢規模太小,很多個體戶使用回收的廢棄的塑料顆粒物,沒有經過嚴格的檢驗;二是,流通渠道混亂,從生產、批發、零售,再到飯店、消費者,缺乏有效的監管。該如何控制監管?“要實行優勝劣汰機制,淘汰那些規模小的廠傢,保留幾傢大型的正規的生產企業,同時,嚴格控制流通過程,讓小作坊無機可乘。” 戴星翼說。那麼發泡餐具的解禁,是否會讓更多企業加入?對此,很多企業表示,現在具體政策還沒出來,不會輕易生產,要再看看市場形勢如何,再做決定。生產非發泡PP塑料餐具的北京某大型塑料公司總經理林先生認為,發泡餐具肯定會對非發泡餐具的銷售產生沖擊,不過雖然發泡用的原料比非發泡餐具少很多,但體積大、占地大,運輸成本相應提高,回收費用也大,且屬於高危險行業,對防火要求很高,綜合成本並不比非發泡餐具低,“即便國傢政策允許生產瞭,也並不打算引進發泡餐具生產線,進入發泡餐具行業。”而上海一傢曾生產一次性發泡餐具企業的負責人表示,發泡餐具問題雖多,但也有優點,比如生產透明餐盒一個需要20多克原料,而發泡餐盒隻需四五克,節約資源且價格也便宜。“應該讓消費者根據需要來選擇,比如要裝點米飯,就可以用發泡餐盒,要裝熱的肉菜,或者想帶回傢在微波爐加熱的,就選非發泡餐盒。”這位負責人說,發泡餐具在日本、歐美等很多國傢都正常生產使用。而是否重新生產,他表示項目不著急上馬,要等相關具體政策出臺後再做考慮。對於塑料餐具的解禁,民眾又是怎麼看待的呢?記者在街頭隨機采訪瞭10位市民,有6位直接稱即使解禁,今後還是不會使用發泡餐盒,因為覺得不安全、不環保、不衛生;有3位市民認為隻要使用正確,不會有太大問題,今後會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有1位市民表示對發泡餐盒解禁的情況並不瞭解。但有一點,這10位市民都覺得,發泡餐具即使解禁瞭,也應有一個強有力的回收制度,否則街上的白色垃圾隻會越來越多。“我平時買早點都自帶可微波爐加熱飯盒,盡量少用發泡餐盒,即使使用,也是用保鮮袋裝食物再放在發泡餐盒裡。當時聽說發泡餐盒又可以廣而用之瞭,就覺得很驚訝,不是說這東西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嘛。”市民王小姐向記者詢問。另一位王先生希望,餐館最好還是能免費提供那種質量更好的、可加熱的透明餐盒。若用發泡餐盒把剩飯菜打包,僅裝盛一下,帶回傢還得再用其他碗來加熱,不僅很麻煩,而且也是一種浪費。制定國標,確立回收機制是必要之舉由於一次性發泡餐具原屬於淘汰類產品,因此國傢一直沒有具體的產品標準。“如果非要說與發泡餐具相關,那隻有一些比較籠統的國傢標準。”一名質監專傢介紹,發泡餐具的原料為聚苯乙烯樹脂,目前中國針對食品包裝中的聚苯乙烯制品,曾經出臺相關衛生標準。因此,發泡餐具至少應滿足《食品包裝用聚苯乙烯樹脂衛生標準》及《食品包裝用聚苯乙烯成型品衛生標準》的要求。不過這位專傢同時補充說,餐具等屬於工藝產品,應該有針對性較強的標準規范。依照目前的這些規范看,還不足以對發泡餐具的生產,進行合理有效的安全監管。針對這幾項食品包裝文件,董金獅表示,“這些隻是大的標準范圍。”他解釋說,發泡餐具的加工制作以及添加劑的使用,都沒有具體的標準,而且目前並沒有針對生產企業的準入制度,“這就導致很多企業偷偷摸摸生產,在生產中偷工減料,難以確保質量。”他還介紹,目前很多企業存在“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況,通過申請非發泡餐具的營業執照,實際生產對人體產生危害的發泡餐具。而這種企業目前全國有上百傢左右。他坦言,如果參照目前的非發泡餐具準入標準,這些企業“幾乎都不合格”。另外,有效的回收機制是解決發泡塑料餐具“白色污染”的重中之重。此前力挺發泡餐具解禁的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也表示,除瞭產品本身性價比高外,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本身並不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元兇,加強回收管理和再利用才是消除“白色污染”的根本。但此前發泡餐具之所以被列入淘汰目錄,原因之一就是回收機制不成熟,但到現在,這個問題仍沒有解決。有專傢表示,發泡餐具原材料屬於高分子,與可降解餐具不同,它們不能通過堆肥和填埋的方式來處理,隻能通過焚燒,如果焚燒,會釋放一定量有毒有害氣體。“目前,發泡餐具並沒有質量和安全的標準。如果沒有完善的回收體系和處理工藝,那麼‘白色污染’還會重現。”戴星翼稱。很多業內專傢和一次性餐具企業都認為,應盡快建立包括發泡餐具、非發泡餐具在內的塑料回收體系,同時可參考國際通行的“誰污染誰負責”原則,由管理部門向發泡餐具廠傢按標準收取污染治理費,作為回收利用的經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戴星翼告訴記者,其實早在2000年,上海就開始運作被稱為“3分錢工程”的發泡餐具管理回收體系。在政府主導下,由餐具生產者承擔回收和處理發泡餐具的責任。具體的措施是生產企業每生產1個發泡餐具,就要支付3分錢,用於補貼回收、執法、處理等方面的成本。政策涵蓋所有希望通過正規渠道進入上海市場銷售的發泡餐具生產企業。在“3分錢工程”推出後,上海的發泡餐具年回收量逐步提升,並於2005年、2006年達到瞭2億多個的最高峰。這種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令上海的發泡餐具生產、消費和回收進入良性循環。然而,隨著發泡餐具在全國各地禁而不止,大量產品開始通過非法渠道進入上海。這些產品不受“3分錢工程”的約束,甚至還摻雜瞭劣質餐具,因而可以以更低廉的價格搶占市場份額。同樣一個餐盒,非法產品隻賣6分錢,而正規的產品則要賣到8分錢。因此,正規生產企業的市場份額受到擠壓,產量降低。在這樣的形勢下,原本的6傢正規生產企業有3傢開始轉型,另外3傢也漸漸不再繳納“3分錢”,回收體系難以為繼。“不管是制定發泡餐具的產品標準還是回收體系,重在監管,使得生產廠傢規模化,生產渠道正規化。如果對產業鏈監管不力,制定再好的標準和體系都是空談。”戴星翼告訴記者。var page_navigatio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page_navigation');if(page_navigation){ var nav_links = page_navigation.getElementsByTagName('a'); var nav_length = nav_links.length;//正文頁導航加突發新聞 if(nav_length == 2){ var emergency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emergency.style.position = 'relative';emergency.innerHTML = '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3-花蓮中小企業貸款信貸年息0房屋信貸代書貸款全省皆可處理信貸銀行業務5-24/154490497.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ducegrdx5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